换届工作专栏
倒计时1天 | 数字化赋能 “互联网+”仲裁让惠民更有感
发布时间:2023-12-07 17:15
  |  
重庆仲裁委员会  | 浏览人数:

1.png

人工智能、区块链、电子签名……一系列网络技术手段为仲裁服务插上互联网“翅膀”,在数字化赋能下,仲裁模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

近年来,金融纠纷数量持续攀升,重庆仲裁委员会以金融(互联网)仲裁院为载体,在重庆中央法务区和西部金融法律服务中心开创性设立金融速裁速调中心,通过打造“线上+线下”“裁决+调解”的金融纠纷高效化解模式,形成批量智能、快捷高效、安全稳定、惠民有感的互联网仲裁模式,全面提升了化解金融纠纷的质量和效能。

图片

全流程“一体化”线上办 

让“简案”不跑马拉松

“谢谢你们出具的调解书,充分尊重了我们双方的意愿,让银行和公司都没有后顾之忧”。拿到仲裁调解书后,借款人(某公司)代理人说。

在此之前,银行和该公司之间并未约定仲裁条款,对私下达成的和解协议履行情况充满了担忧。双方希望通过重庆仲裁委员会出具调解书,对双方的和解协议进行确认,赋予其强制执行力。后来,银行与该公司达成事后仲裁协议,将双方签订的和解协议提交到互联网仲裁平台线上快速办理,当事人当日就拿到了调解书。

据介绍,“互联网+仲裁”平台由“办案系统、保全系统、校验系统”三大子系统构成,支持身份实名认证、电子送达、聚合支付、在线庭审、批量受理、证据认证、批量裁决、电子签名、系统保全、电子归档等功能。

在仲裁流程上,互联网案件的申请、受理、缴费、送达、举证、答辩、审理、裁决等实现全流程“一体化”线上办理,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有效打通便民利民的“最后一公里”。

“坚持速立、速送、速审、速裁原则,让‘简案’不跑马拉松,整个案件审理流程最快耗时8个工作日,比传统线下仲裁缩短了近3/4的时间。”重庆仲裁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信息互通、数据共享、清单管理……  

为仲裁案件审理“提质赋能”

重庆仲裁委员会探索仲裁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新赛道,深化一站式仲裁服务和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建立数据协同智理机制,为互联网仲裁案件的审理“提质赋能”。

互联网仲裁平台实现与金融机构数据对接,实现在线交互、仲裁程序数据化,当事人可通过互联网上申请仲裁、提交证据、选择仲裁员、回答提问、参加庭审等;并与重庆市高级法院打通数据对接,畅通保全和执行通道。

同时,深化与金融监管机构、行业协会的合作,共同搭建信息共享、资源互通新平台,针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新产品、新模式,及时出台相关的监管政策和措施,帮助、引导金融机构有效降低法律风险。

“互联网仲裁平台软硬件均能与多个市级部门建立跨数据共享,打通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协同智理,共同推动数字重庆建设。”该负责人介绍。

重庆仲裁委员会还开创性建立了调解确认机制,创新调解机制。对经调解达成调(和)解协议,但无法当场履行的,为避免事后反悔或难以执行的,为当事人提供调解确认服务,通过重庆仲裁委员会金融速裁速调中心线上申请仲裁确认和提交资料,即可快速确认其效力,实现调解书“立等可取”,大大降低了当事人时间和人力成本。

此外,还加强清单管理,梳理核心事项,不断推动实现惠民有感的仲裁数字化变革。重点对当事人批量申请仲裁、电子送达、统计分析等功能模块进行创新,进一步提升案件办理批量化、智能化,形成“三张清单”。

据介绍,互联网仲裁平台辐射范围包括北京、四川、重庆等省市10余家金融机构12个互联网金融产品完成数据对接,签约合同笔数58.6万笔,涉及合同金额800多亿元。 

互联网仲裁平台预计2023年底将会受理互联网仲裁案件1600余件,累计线上化解互联网金融纠纷标的额5000多万元,真正实现足不出户,一键仲裁。

重庆仲裁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耕数字仲裁领域,紧抓“互联网+”这个发力点,不断完善“诉讼+仲裁”“律师+仲裁”“银行+仲裁”的多元化金融纠纷化解机制,共同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提供良好法治保障。


×
我是仲裁员
我是当事人
我是律师
智慧仲裁
收起